济南日报记者 孙慧娟 文/图
商业街区,不少消费者热衷于选购饮品盲盒。
盲盒界又多了一员新宠:“剩菜”。近日,多地刮起了一股“剩菜盲盒”风:以“盲盒”形式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的库存卖给消费者。
(资料图)
“济南能买到‘剩菜盲盒’吗?”“有无规范的市场监管?”12345热线中,不少市民发声。
体验“剩菜”进盲盒
市民王女士登录一款“剩菜盲盒”APP,在地址一栏输入“山东济南”,“拯救临期产品”等宣传语下面,一类“剩菜盲盒”产品链接显示无本地商家入驻;在另一栏产品链接中,三款“临期特价”产品显示“品牌直供”、8月11日到期。王女士随机下单了一款19.9元的产品,收货后品尝,王女士觉得口味没有异常。
济南日报记者上网查询发现,此类产品正价销售55元左右。“这种选购方式,就类似于网购。只是这款产品是快要过期的,优惠一些!”李女士说。
在这个“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剩菜确实被安排上了。
走访中,一位烘焙从业者说,从去年到现在,“剩菜盲盒”小程序在多个城市上线,包括上海、武汉、长沙、杭州等。“这种营销模式很新颖,我们还要再观望一下市场,视情况而定要不要也推出。”这位从业者表示,这里提到的“剩菜”,多数商品并非真是昨天的剩菜。其实是指商店打烊前还未售出的食物,把它们随机搭配,以盲盒形式出售给消费者,价格比正价要便宜不少。“商家避免了浪费,消费者还捡漏获得了实惠,看起来是一举两得。不管怎样,都是赚了。”观点
“实惠”还是“鸡肋”
对这种营销模式,网友“浮生半梦”认为,本来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食物浪费,如果抱着赚了还是亏了的心态建议别用,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一位美食店商家笑着说:“这种经营模式考验的是商家的良心。”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剩菜盲盒”吸引不少网友的讨论。
“自从用了这款小程序,我就再没为早餐发过愁,11.9元就可以买到30多元的商品,对于我这种都市夜归人特别友好,买来了正好第二天当早餐。”
“这种盲盒食物多为晚上打折,那会儿我们家已经吃过饭了,只能转天再吃,这样一来,就真成剩菜了。”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对有些消费者来说,确实捡到了实惠,有些则觉得“鸡肋”。质疑
是否存在“以次充好”?
“剩菜盲盒”,不得不说,又是盲盒营销的一种新奇打法。
一位美食博主通过视频记录了自己购买“剩菜盲盒”的经历。她说,自己经常买“剩菜盲盒”,但也有担心,“剩菜盲盒”只有外面一层购物袋,产品信息介绍不详细,万一吃出问题或者商家“以次充好”该怎么办?
在“剩菜盲盒”盛行的城市,不少媒体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门店在消费者到店取货前,已经完成了装袋工序,由于“剩菜盲盒”多是现制食品,因此在包装上通常不会标注生产信息。消费者不仅看不见食品,连应该标注的配料表、保质期、保存条件等信息也通通在外包装上消失了。
因此,不管是捡漏还是踩雷,“剩菜盲盒”是否合规、相关监管亟待完善引发大众议论。
必须保证食品安全
6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盲盒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其中,该《指引》第五条明确规定,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食品、化妆品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盲盒经营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本身并不为法律所禁止,但需要注意的是,盲盒经营需要依法依规开展。”律师赵明告诉记者,“剩菜盲盒”的经营方式并不违法违规,但需要注意必须保证食品安全,且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欺诈、隐瞒食品真实情况、违背公平交易原则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评论员秦黛新称,“剩菜盲盒”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商超食品浪费现象,商家可以有效解决临期食品不好出售的问题,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既获得了拆盲盒的乐趣,又拥有了经济实惠的食品,值得点赞。借着这股浪潮,其他食品类别的商家也可以参与其中,探索减少食品浪费的更多可能性。但同时,对“剩菜盲盒”的监管也不能忽视,要谨防个别不良商家浑水摸鱼、以次充好,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这种避免食品浪费的积极行为拖了后腿。
记者询问历城区市场监督局热线工作人员得知,《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一位大型商超采购人员表示,售卖临期产品的商家应确保所定价的盲盒价格与产品的实际价值相符。
“尤其是针对临期食品,被包装成‘剩菜盲盒’的形式售卖,商超必须要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业内人士说,消费者购买临期产品前,有权对价格、产品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否则,出了问题所付出的代价,远超一个面包的价格!”
关键词: